“德法闹掰!欧洲千亿项目空悬,美国偷着乐了!”在2025年的欧洲大陆真实上演。从能源转型到共同防务配资资讯,从资本市场联盟到绿色产业补贴,柏林与巴黎的裂痕不仅撕裂了“欧盟双引擎”的默契,也让总额逾千亿欧元的旗舰项目陷入停摆。大西洋对岸,华盛顿乐见欧洲内耗:德国转向美国买F-35、法国怒斥“战略自主被架空”,跨大西洋关系悄然回潮。以下是事件复盘。
一、导火索:千亿“绿色航母”流标
2025年8月,德国北海2.5 GW海上风电拍卖居然“零投标”,成为欧盟史上最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流标。德国海上风能协会(BWO)直指监管架构“忽视开发商风险”,呼吁引入差价合约(CfD)机制。但深层矛盾却指向法德分歧:
- **法国力推“欧盟统一CfD”**,由欧委会统一融资、均摊成本,德国则认为“各国财政各自兜底”;
- **德国绿党坚持“零补贴竞标”**,把风险完全推给企业;法国则担心本土开发商被高成本拖垮,要求设立“欧盟绿色基金”兜底。
双方互不相让,导致2030年海上风电目标(120 GW)缺了关键拼图,直接危及欧委会6725亿欧元复苏计划(RRF)中的2250亿欧元贷款额度。项目搁浅,资金空悬,市场信心骤降。
展开剩余79%二、能源路线互撕:北溪2号幽灵与核电之争
德国为了弥补俄气骤降,一边重启煤电,一边狂建LNG终端;法国则手握56座核反应堆,电价仅为德国1/2,力推“欧盟核电联盟”。德法在以下三点针锋相对:
1. **天然气分类**:法国想把核电与天然气都列入“绿色投资目录”,德国联合卢森堡、奥地利坚决反对,导致欧委会“可持续金融 taxonomy”再度搁浅。
2. **跨境电价机制**:法国主张“核电竞价+统一补贴”,让核电在欧盟电力市场享受与风电同等待遇;德国则担心本土工业因高电价外迁,坚持“国别补贴、各扫门前雪”。
3. **北溪2号后续**:虽然管道物理完工99%,但验收被德国绿党以“不符合欧盟标准”无限期冻结。法国暗讽“德国自废武功”,德国则反指“法国站着说话不腰疼”。
结果:欧洲能源转型失去共同路线图,各国各自为战,美国LNG船趁机涌入,2025年上半年对欧出口同比增长40%,特朗普高调宣布“欧洲离不开美国能源”。
三、防务自主分道扬镳:千亿欧元“各买各的”
俄乌战争进入第四年,欧盟承诺的“欧洲和平基金”已耗尽,下一个千亿欧元防务计划却陷入“买谁装备”大战:
- **法国主张“欧洲装备欧洲造”**,主推法意联合SAMP/T防空系统、FCAS第六代战机;
- **德国却加入美国主导的“欧洲天空之盾”**,斥资100亿欧元采购以色列“箭-3”与美制F-35,把法国晾在一边。
马克龙怒斥“这是把欧洲防务塞进北约口袋”,朔尔茨则反驳“实战效果优先”。FCAS项目因此推迟三年,法德各拉小圈子:法国联合西班牙、比利时,德国携手荷兰、波兰,欧洲防务一分为二,北约坐收渔利。
四、资本市场联盟:巴黎vs法兰克福
法国提议把“欧洲证券与市场管理局”总部永久设在巴黎,统一监管欧盟资本流动;德国坚持“各国监管机构与欧盟平起平坐”,并暗中推动法兰克福成为“绿色金融枢纽”。双方僵持导致以下后果:
- 欧版“资本市场联盟”立法再度流产,千亿欧元绿色债券缺乏统一披露标准;
- 欧洲创新企业仍依赖华尔街融资,2025年第二季度仅34%的新股在欧盟交易所上市,远低于2020年的58%;
- 美国投资者趁机低价抄底欧洲新能源资产,半年内并购额突破220亿美元。
五、美国偷着乐:跨大西洋回潮
德法内斗让欧盟无法形成统一谈判筹码,华盛顿坐收三重红利:
1. **能源**:美国LNG填补俄气空缺,2025年对欧出口有望达1800亿立方米,占欧盟天然气总需求35%;
2. **军火**:德国100亿欧元买F-35、波兰250亿美元采购“海马斯”与“爱国者”,美国军工股连创历史新高;
3. **金融**:欧洲绿色项目缺乏统一标准,美元基金以“流动性更高”为由,吸引大批初创企业迁往纽交所。
特朗普在集会上得意宣称:“欧洲想独立?先问问自己的钱包!”
六、结局与风险:欧盟“核心发动机”熄火?
法德裂痕已从战术分歧升级为战略竞争:
- **法国**力推“欧洲主权”,意在借欧盟放大自身核能与军工优势;
- **德国**更看重短期成本与实战效能,宁可拥抱美国,也不让渡财政主权。
若2026年德国大选后绿党与基民盟联合执政,对法强硬路线或进一步固化;而法国2027年总统选举中,极右翼与极左翼均质疑“德法轴心”,可能推动巴黎走向“南欧联盟”。
一旦“双引擎”熄火,欧盟共同债务、统一电力市场、碳边境税等旗舰项目都将空悬。届时,不仅千亿欧元投资打水漂,欧洲一体化也可能退回到“多国各行其是”的松散状态。美国则继续在大西洋彼岸配资资讯,守着LNG码头与军工订单,坐看旧大陆内耗——这出“德法闹掰”的大戏,华盛顿显然希望永不落幕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交流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